抗疫一线的白衣95后:“我年轻,让我来!”

栏目: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:2020-02-26

      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一批批医护人员奔赴湖北武汉,其中不乏90后甚至95后的身影。

  甘如意:4天3夜骑行300多公里返岗

  1996年出生的甘如意是武汉江夏区一所街道卫生院的检验技师,在公共交通通行受限的情况下,她靠手机导航和一辆自行车,从荆州市公安县到武汉市江夏区,骑行四天三夜,为的就是尽早回到医院上班。

  “化验室就两个人,同事已经连续奋战好几天了,我不能掉链子。300公里的路,我骑一段就少一段。”

  春节前甘如意本已回湖北荆州老家,得知单位人手紧张,她便电话联系单位开具了返岗证明,并在村里办理了临时通行证,在1月31日开始了漫漫返岗路。

  甘如意最担心的就是晚上找不到住的地方,她说,如果真的没有住的地方,那只有连夜赶路了。幸运的是,在好心人和民警的帮助下,晚上住宿问题最终都解决了。

  “黑夜中我害怕,越骑越快,不敢回头。”虽然骑行返岗路有太多坎坷,但甘如意说,还是想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,和单位同事一起分担工作,这样才会安心。

  2月3日,甘如意终于搭上一辆去武汉的顺风车。中午12点多,她到达武汉市汉阳区。吃了碗泡面后,她又找了一辆共享单车,骑行6个小时到达工作单位。

  何丽娜:我能吃苦,所以就来了

  第一批广东医疗队是最早抵达武汉支援的医疗队之一,他们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汉口医院最大的一个重症病区。在这支133人的队伍中,1996年出生的护士何丽娜是年龄最小的队员。

  大年三十下午,看到报名支援武汉的通知,何丽娜没跟家人商量就直接报了名,最终南方医院从1000多个报名的护士中挑选出15人,何丽娜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重症患者离不开氧疗,身高不到1米6、只有90斤的何丽娜,搬弄起跟自己体重差不多的氧气瓶一点也不含糊。

  “有用氧气罐的病人都有换,一天换十几个吧。一边出汗一边干,衣服干了又湿了,就这样。汗臭味很臭,有点累,有点喘。”

  护理工作琐碎,照顾患者的吃喝拉撒更需要耐心,面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护理,何丽娜更是细致对待。

  这一个月来,才工作不到两年的何丽娜经历了不少“人生的第一次”,也深深地理解了那种被需要的感觉。

  “我觉得我能吃苦,所以就来了。我工作经验没有他们丰富,就想着不要拖团队的后腿。患者看到我们来也特别充满希望。首先就是要坚持,心态要好,病人没有放弃,我们也不能放弃他们。”

  郑益欢:驱车12小时840公里到武汉应聘

  2月20日,23岁的郑益欢辞掉了在浙江宁波一家民营医院的护士工作,驱车840公里只身来到武汉。

  武昌医院是武汉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,因为医护人员紧张,医院发出了招募令。从网上得知这个消息后,郑益欢毫不犹豫地投递了简历。

  “过了两天,人力资源部门的主任就给我打了电话,问我能不能赶过来,当时我就一口答应了他,没有想那么多。”

  虽然一口答应下来,但辞掉稳定的工作,只身前往疫情最严重的地区,郑益欢也是有所疑虑的,他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。经过一轮培训后,郑益欢正式上岗。

  来到武昌医院,郑益欢才知道跟他做出相同选择的小伙伴并不少,他们也来自全国各地。穿好防护服,进入病区,郑益欢在病房间来回穿梭,为患者量体温、换药品。

  郑益欢夜班工作时间是19点到次日凌晨两点。深夜,护士站接到一位入院的患者,郑益欢便开始忙着消毒病房、准备入院手续等。

  “我所有的家当以及行李都在我的后备箱了。在这次疫情期间,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,与大家共同抗击疫情。”

  95后社区医生:我年轻,让我来

  在湖北武汉的硚口区长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有一群95后医务工作者,他们负责辖区内疑似患者、密切接触者的核酸采样。面对这项高风险工作,他们主动站出来说:我们年轻,让我们来。

  让对方张嘴,用棉棒涂擦他的咽喉,将棉棒头折断,放进试剂管密封,写上他的名字。社区医生段博文,又完成了一次核酸取样。采样时,喷出的飞沫直接喷溅到面屏上,23岁的段博文很淡定,一遍遍重复着高风险的操作。

  段博文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还不到一个月,便碰上了疫情来袭。

  社区医生要为发热患者做病情初步筛查,还要为疑似患者、密切接触者进行核酸采样。段博文和另一位年轻医生主动请缨,承担起了这项高风险的工作。“下面的医生年纪比较大,我就说我们年轻,我们上。年轻人,身体上来说肯定要好一点。”

  截至目前,段博文和他的同事已经完成了近1200次核酸采样。(文/董淑云)